喵~~~玩多肉玩了快兩年了,期間真是有苦有樂,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
買肉時機:
春夏入手石蓮要做好早早跟它告別的心理準備,我的巧克力方磚春天入手,春末就黑莖了。
秋冬入手比較OK,至少可以跟它們相處久一點。
挑肉原則:
台灣平地種植,夏型種優先,熱帶氣候原生種更好,至少不用擔心植株熱死,而且長得比較快。
最好是買年輕成株,它們的根系發好了,比較不會發生入手不到三個月就夭折的慘劇。挑石蓮找大朵的比較好,我入手了一棵大霜之朝和小霜之朝,小棵的在夏天黑莖了!
我個人喜歡顏色變化多、有漸層效果的品種,尤其是不論溫度,晒多就顯色的品種。
當然還得注意是否有蟲,要注意葉子上是否有洞,還有像米粒的介殼蟲。根粉介肉眼不可見,也不可能在挑肉時一一挖出來看,唯一的判斷方法,就是捏著植株輕輕搖它,假設它很穩,應該就沒根粉介,假設它搖搖晃晃,可能土裡就是有蟲,但此法只適用於已穩根的植株,有些多肉才剛扦插不久就算到花市去了。
我的多肉主要是石蓮和K屬。K屬的適應環境的能力比較強,目前尚未發生黑莖問題。
來推荐兩個愛肉人必備的K屬:
第一、蝴蝶之舞錦:顏色變化很豐富,不會看膩。春夏長得快,每天去看,似乎都有長新葉,晒多了就顯色,秋冬的溫差也能讓它變色。
原生種的色調比較暗沉,但是長更快。
我還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它的枯葉偶爾會自動孵出小苗來,也太會生小孩了!錦斑和原生都會這個特技!
下面四張照片全都是蝴蝶之舞錦(最常見的覆輪種),但是顏色差很多。
第二、 白姬之舞,遺傳到蝴蝶之舞原生種的特性,成株長勢很快。查到的資料上說,它在冷涼季節生長,但我看她在夏天三十度左右的環境下,也是天天成長。
晒多了葉子也會顯色,還會冒出紫斑斑。
再來說到石蓮,台灣最有代表性的石蓮就是朧月了!很多人家門口都種了一大盆,可惜我不能吃,它是涼性的,吃多了會拉肚子。原本我以為最好種的石蓮就是它,我錯了!
我家的耐悶、耐熱、耐濕石蓮冠軍是「加州夕陽」,朧月的根系也挺怕悶的,我看某些地方下完雨後兩三天,朧月因為介質過濕,猛掉葉子,但因為朧月生命力強,遇到這種狀況也挺得去,再加上是可食用型,所以一堆人都有種。
我想最適合石蓮初學者的品種大概就是「加州夕陽」了,它長得快,春夏秋冬長勢都很明顯,日照時數充足了就變色,而且不容易退色,「初戀」新陳代謝就很快,好不容易晒出一點粉色,傍晚澆水,隔天粉色就變淡了。
會種加州夕陽之後,可以再試著種朧月、東美人、黃麗。
至於蓮座很像花朵的E屬石蓮,我推荐先種「特葉玉蝶」或「玉蝶」,它們很會生寶寶,種起來很有成就感。
我個人認為有E屬血統的石蓮很難搞,多水缺光葉子容易攤平(尤其是老樂),每次一遇到梅雨季節,它們就開始比賽看誰躺得最平。
很奇怪的一點是,某些別人大力讚揚的強健品種,在我家卻很嬌貴孱弱,例如:黑王子(在我家不耐晒也不耐熱)、女雛(本來毫無異狀,初夏被太陽一晒,隔天居然就整朵果凍了)。
這就叫沒有緣份!來幾張它們的遺照:
補一棵也黑莖的紫丁香,剛買來時很多頭,本來很期待她開花,可是……唉!
紫丁香只剩這一丁點
對我而言,石蓮被軟體蟲類騷擾是最惱人的狀況,我是皮膚過敏體質,毛蟲會引起過敏。雖然大家都會說:石蓮沒什麼蟲害,但擁有某些特質的石蓮還是會吸引蟲蟲的。
介殼蟲、蚜蟲的部分我就不說了,我還蠻常澆水的,聽說介質乾燥太久或是開花期才容易引來它們。
我發現軟體蟲類好像對葉粉超多的傢伙沒有興趣,我家的毛蟲、蝸牛沒咬過明顯上粉的石蓮。
像澄江、紅旭鶴那種光滑薄片,蝸牛比較愛吃,但我家有個例外,它們不吃巧克力方磚,我猜方磚的味道很難吃,它的根系有股怪味(加州夕陽也有)。
最恐怖的是小型群生種,例如:姬秋麗、迷你蓮,春天會有微型夜盜蟲鑽進裡面偷吃,根本就捉不到它,真的很煩!還有琴爪菊也被吃過。
我想,我今後應該再不會再入手小型群生種以及沒有葉粉的石蓮了,幫它們抓蟲幾乎讓我心力交瘁!
日照:
眾所周知,陽光是多肉植物重要的營養來源。沒被陽光寵愛的多肉,不但植株瘦弱、容易徒長,顏色也不好看。
但每種多肉需要的日照量是有差別的,日照時還得考慮他們的耐熱、耐晒程度,夏秋之季更要懂得適可而止,為了顯色卻害她們晒傷可不是明智之舉,百合科就不適合大晒,我的蘆薈就是被晒死的。
夏天時為了躲大太陽,我讓黃麗砍頭扦插苗在陽台住了一個多月(左邊那盆)
移置室外幾個月後
氣根:
有些新手看到多肉長鬚鬚都會陷入恐慌,以為他們得了怪病,實際上,氣根是多肉為了吸水而發展出來的策略。
根據我的觀察,多肉會在三種狀況之下長氣根:
1.根系健康,但給水不夠(或完全沒澆),長氣根另謀水源。
2.根系不夠健全,長氣根彌補根系吸水能力差的缺陷。
3.空氣濕度大,長氣根來吸水。
無論是何種狀況,長氣根都是為了吸收水分,不用對此大驚小怪,蓮花掌屬也會長氣根呢!我家的蝴蝶之舞和白姬之舞都很愛長氣根,有趣的是,氣根最後居然鑽進土裡了,還有小苗搭便車,直接長在氣根上。
關於盆子:
有很多人都愛玩組盆,將各色各樣的多肉種在一起,看起來賞心悅目;但是多肉的習性不同,如此一來,澆水、日晒會很難平衡,除非你選擇把習性相近的品種組在一起。如果想讓多肉長得好,還是讓他們住單人套房為佳。
也有些人是單一品種種植,但喜歡種上護盆草或地被植物遮醜(嫌泥土難看),這也不是個好點子。首先,那些嬌小的草類會搶走養分,其次,繁茂的草類替夜盜蟲提供了絕佳的藏身處。
雖然種上護盆草不是好點子,但可以考慮種棵防蟲草保護多肉主角,我都是用普通到手香來防蟲。
最輕便、又便宜的盆子非塑膠莫屬,挑選時要考慮品種的食量和根系耐悶程度,例如:愛水的白姬之舞成株可考慮用十公分的深盆種植,食量較差的石蓮花用深度六公分以下的矮盆種植。
白盆會反光,可以減少吸收日照的熱量,是買塑膠盆的首選。
還有一點,千萬別讓石蓮完整蓋住盆子表面,否則會悶根,我的黛比原本長得很好,某天突然停止生長,還狂掉葉,後來才想到一件事,她的新葉蓋住盆面,所以不通風了,我挖出來一看,介質居然板結了,我每隔兩天就澆水,居然還能板結,可見塑膠盆表面的通風也很重要。
如果遇到根系特別怕悶的品種,那就只好奢侈一點,買素燒陶盆伺候它。我的迷你蓮無論春夏秋都爛一朵花,我就讓它住到素燒盆去了,十公分寬的那種,一個要價四十元,好奢侈啊!照片改日補上。也許女雛應該改用素燒盆來種,我懷疑她的根系其實很怕悶,還有平貼表面生長的明鏡可能也得用素燒盆種植。
枯葉原因:
許多初學者看到多肉葉子枯萎都會大驚小怪(尤其是石蓮),以為多肉口渴,就猛灌水,於是多肉沒活,反倒被淹死了。
口渴只是多肉下葉枯萎的原因之一,還有其他因素會讓多肉消耗葉片。
1.長根。
2.長新葉。(某些品種即使喝飽了,也還是會消耗下葉來長新葉,它的習性就是如此,例如:老樂)
3.換盆、換土。
4.開花、結果(這是最耗費能量的,通常此時葉片都消耗很快,我的加州夕陽為了開花,用掉兩圈葉片)。
5.長側芽。
6.介質長期過濕(多肉的根系非常需要透氣,它為了在潮濕的環境中求生存,只好拼命消耗能量)
7.天氣太熱。(我的蝴蝶之舞中斑就是這樣變醜的)
二月的中斑層層疊疊的,好美,過了個炎熱的夏季之後,底下葉子都用光了,明年夏天要讓她住陽台了,那裡比較涼。
澆水:
判斷石蓮澆水時機最簡單的方法是:捏倒數第二圈完好的葉子,如果觸感有點軟,就表示該餵它了!
無論澆水頻率,務必確保介質有乾濕交替。而且要注意氣溫變化,炎夏等到傍晚再澆水,寒冬則挑溫暖的中午。
有些石蓮有消耗下葉長新葉的習性,無論喝飽與否,它也照樣消耗下葉,這時主人就別太多事,如果一直狂澆,沒給它乾燥期讓它喘口氣,悶到它的根系,後果輕則黑葉、果凍葉,重則黑腐爛死。種肉人務必綁好自己的手,不要一廂情願認定「有澆水才有照顧」,給予它喜歡的生長環境就是最好的照顧。
多數網路文章都會教,種多肉「乾透澆透」就對了,這個意見完全沒考慮到個體差異性,小苗與成株的需水量不同,顆粒與培養土的澆水量也要有差別,才能符合植物的需求。還有根系深度也得納入考慮,建議石蓮買回家後最好挖開來看看它的根系長得多深才能正確給水。
下圖左邊的大石蓮,根系幾乎長到盆底去了,給水時澆透不會有麻煩;但右邊的小石蓮,根系只鑽了盆子的三分之一,假使澆透,可能會發生某種情況:上層介質乾燥,下層介質依舊濕潤。要是剛好處在悶熱天氣,這棵小石蓮就很危險了(我的朧月就是這樣被我種壞的)。
那麼該如何替小石蓮澆水呢?我個人的策略是:前兩天潑濕表面,第三天增多水量,但不澆透。
朧月從上圖中的美態變為下圖中的醜八怪只需要一個晚上就夠了!它的根被濕土悶了一個晚上。
上面提到的是成株的澆水方式,接著來說一下葉孵小苗和側芽扦插。基本上,這兩種都需要適度的濕氣才會發根,所以只要用滴油瓶對著介質表面灑水,讓他們覺得有點濕氣就好。等到長根之後,再對著根鬚給水,以少量多餐的方式。
說到澆水,就得提到淋雨一事,許多新手聽說「雨水有助於多肉生長」,就很高興地放它們出去狂淋,然後,它們就爛葉、果凍、黑腐了,新手們還很奇怪:淋雨不是有好處嗎?怎麼會這樣?
新手們不知道五件事:
第一、根系尚未健全的石蓮不適合淋雨,因為喝不了那麼多水。喝不完的水就變成濕氣在盆子裡悶根。
第二、老手們讓多肉淋雨後會用藥替他們殺菌。
第三、台灣高溫多濕的春夏季節,原本就不適合讓多肉一直淋雨,高溫多濕是細菌、黴菌的好朋友。此時讓石蓮一直淋雨,無疑是羊入虎口,危機重重啊!
第四、顆粒土比例大的介質才適合淋雨。
第五、某些多肉在春夏淋雨不會死,但是容易長出細菌性斑點,然後葉子就會變醜。
介質:
如果是原生種多肉,模仿它原生地的介質是最理想的,比如:扇雀喜歡沙質土壤。但有些多肉是園藝種,沒有原生地,親本也不明,這時就只能請教別人或者自行摸索了,如果它愛喝水,可以考慮多加點培養土,如果它食量差,培養土就得減量。
種多肉要加一點顆粒幫助透氣,尤其是石蓮,比較不會悶根,因此有人會很天真地認為:全用顆粒土種植最省事。但是某些品種不適合全顆粒種植:我用紐倫堡珍珠和老樂做過實驗,老樂的狀況不錯,但珍珠的狀況很慘,它的根系吸水能力變弱,一直枯葉,換土後等了五、六個月以上,珍珠才恢復過來。我也用全顆粒種過東美人,除了長得慢之外,它倒是沒什麼問題。秋麗根系特別怕悶,我用全火山石種側芽,他們的狀況很好,偶爾丟去淋雨也OK。
我確定用全顆粒土也活得很好的石蓮有:老樂、秋麗、朧月、東美人。
我沒閒錢買多種介質來測試,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微笑多肉白盆商品的介質(這是黛比的介質,不確定其他石蓮也這樣搭配。今夏黛比狀況還不錯,這配方應該不錯)。
黛比三月--六月的變化
介質裡的彩色小顆粒看起來很像GreenPath多肉專用土。
前面主要都在講石蓮,來提一點K屬的事情。多數K屬的生命力很強,很有韌性,介質隨便都OK,甚至連結塊的田土也照長不誤,種過K屬的人可能都有過「長速過快,抽高高」的困擾,想讓K屬維持矮胖可愛的型態有個秘訣,那就是:保留一點培養土,將其餘的介質全換成水苔,這樣就可以抑制它的長高速度,但如果碰上開花期可能就阻止不了它抽高高了。
最後來提一下換盆、換土的季節,有些人很擅長驚嚇新手,告訴他們:夏天不能換盆、換土,做了這些事,多肉必死無疑。
這話不完全正確、也不完全錯誤,假使你是為了「讓多肉可以活得輕鬆一點」,那即使是夏天,也還是可以換盆、換土的,我有換過,它們換新家後活得更好;但如果你的目的只是「想要換個漂亮的盆器」,那還是等到秋末(11月)再來動手吧!
後記:
2016 11 10,我終於寫完這篇長不見尾的心得文了,希望能對新手有幫助。
網路上有很多老手的建議都沒把話說清楚,我在種肉之前,也爬了不少文章。
摸索了兩年之後,總覺得,事實和他人的理論經常有些出入,很多事情真得必須親身體驗才能辨別真假,如果他人的意見有誤也無須責怪他,就當作是一種錯誤示範就行了,畢竟每個人所知有限。
我覺得種多肉是一個很棒的活動,可以培養耐心,理解農夫種植作物的辛勞,它也可以是一種生命教育,練習接納死亡是生命終點的事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