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的「想太多」很容易讓人誤解是「為了維護人際關係做起事來綁手綁腳」的想太多,實際上,作者是在介紹某群大腦生理結構特殊的人群,這群人的右腦較為活躍,思維模式是發散性的(類似brainstorm的寫作技巧),他們的五官感知較常人敏銳,甚至可能擁有第六感(讀取情緒或心思的能力)。

 

好幾年前,當我在書店內翻閱此書時,覺得某些內容心有戚戚焉,這次從圖書館借來仔細閱讀兩遍之後,我很確定自己並非「大腦多向思考者」。

 

有些人會把內向者、高度敏感者、大腦多向思考者混為一談,這三者具有某些相同的特性:外界的過度刺激會讓他們身心不適、大腦常會自動冒出各式各樣的想法…等等,但在我看來這三者是截然不同的。

 

內向者的表情通常不生動,和他們不熟的人很難從他們的面部表情辨識出真正的情緒,再加上內向者愛好秩序和諧的天性,他們會盡量迴避正面衝突,除非已經被逼到崩潰邊緣,否則他們不太會允許自己用激烈的手段表達情緒;但大腦多向思考者卻無時無刻不被自己的情緒淹沒,會突然產生歡愉的感覺或低潮的情緒,而且有時還會表達情緒的方式猶如暴風雨般激烈。就學習這件事來說,內向者要適應「專心一致」的教育並非難事,但「大腦多向思考者」卻會因為學校授課方式太無聊而無法專心。本書二十八頁中有提到大腦多向思考者喜歡透過對話、討論的方式汲取知識,也喜歡和人進行辯論,但對我而言,作者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留下來的文書資料才是最理想的教材。我自身也不具備發散性的思維,我的思考模式一向都是很有邏緝性的,很少偏離主題,當我認真讀完一本書之後,腦袋總有辦法自動歸納出重點,根據該作者的說法:大腦多向思考者的發散性思維常常會讓他們偏主題。綜合以上所述,我確定自己只是個標準的體質內向者外加高度敏感。

 

內向者和大腦多向思考者一樣喜歡問「為什麼」,內向者是因為追根究柢的習性才會發問,一旦讓他們理解事物的原理原則之後,他就不會再追究下去了,就像解決案件的柯南不會再去回顧發生過的事件;然而,大腦多向思考者就算得到了問題的解答,仍舊會窮追不捨繼續問下去,通常這會給他的問題解答者一種「自己不被信任」的感覺。(這種事情,我有經驗,同一問題回覆三次,我都快被他煩死了)

 

有一部分高度敏感的人看完該書後,誤認自己是大腦多向思考者的一員,但他們只是和大腦多向思考者一樣,對外在刺激反應過度罷了。我認為要完全符合以下特質的人才是真正的大腦多向思考者。

一、 對外在刺激過度敏感。

二、 擁有容易偏離主題的發散性思維。

三、 有時會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周遭的人掃到颱風尾,給旁人一種脾氣很差的壞印象。

四、 堅持自己所相信的價值觀,為了捍衛它,就算要和人起衝突也在所不惜。

五、懷疑主義,必須反覆確認問題的解答才能感到安心。

 

該書作者認為世人約莫有百分之十五到三十左右的人是大腦多向思考者,但我認為實際上只有百分之十五以下,鐵定有一部分的高度敏感者被作者誤判為大腦多向思考者,而且就演化的觀點來看,大腦多向思考者的特質不利於適應群居生活,要是一個群體裡有這麼多「激進份子」,社會的安定秩序將難以維持。該書作者懷疑愛因斯坦、愛迪生是大腦多向思考者,我卻不這麼認為,因為他們兩個並不具備情緒化的特質,也不會反擊那些嘲笑、輕視自己的人,他們就只是廢寑忘食,一頭栽進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拼命研究,這比較像是體質內向者的特質。就我個人看來,大腦多向思考者情感氾濫的天性更有可能讓他們成為音樂家或藝術家,而不是需要高度理性的科學家或發明家。

 

看完該書之後,我覺得大腦多向思考者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存在:渴望被群體認同,卻又一味堅持自己完美理想的價值觀而不願意對社會的潛規則妥協;付出全力想將事情做到盡善盡美,卻又因為自身的完美主義而認為自己的成果不如想像中完美;明明擁有敏銳的洞察力,有時卻會因自己的單純善良而看不見別人的邪惡;能夠感知到宇宙無條件的卻還是很想得到人類有條件的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teno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