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 里秋 的心理學書籍

結構嚴謹、條理分明,但內容偏重理論,實用性薄弱,比較適合相關科系的人閱讀。

 

細胞的靈性療癒

該書的內容很豐富,但實在太專業了,不夠平易近人,普通人難以自行讀懂,需要有專家的講解。

 

釋放細胞記憶,和疼痛說再見

該書的理論比較粗淺,不如「療癒密碼」實用。

 

 

原諒(Forgiveness: 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Hate)作者: 海倫.惠妮

內容比較像新聞報導之類的紀錄,千萬別指望能從此書學到原諒他人的技巧。

 

 

男人是不完美的女人

是一本探討男人心理的書,不知何故看不下去,覺得「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酷文化」比較實用。

 

 

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心智強者,不做這些事・強者養成的終極指南 作者: 艾美・莫林 

據外國讀者所言,此書說教意味太重。

 

 

拿回你的人生主導權:看穿無形的心理操縱術 作者: 海芮葉.布瑞克

根據外國讀者,該書一直在強調同一概念,論述不斷重覆。

 

 

放下的祕密  蓋‧芬利

根據外國讀者,該作者的行文方式令人困擾,一堆雙重否定句,讀英文還得想辦法翻譯英文。

 

 

每一天都是放手練習  梅樂蒂.碧緹

只讀了試閱部分,發現某些句子怪怪的,陷入同一詞語的迴圈,造成理解語意的困擾。

 

 

阿德勒理論相關書籍

沒興趣,不用看了。

 

 

這世界就該是太陽黃

作者是位曾離癌的男士,裡面某些觀點個人不太能接受,例如:想著某人自慰是對某人的祝福、疼痛並不存在……這些論調都讓我頭皮發麻)

 

 

做自己還是做罐頭

本書的理念似乎還停留在「靠他人認同來肯定自我價值」,比較適合高中生以下的讀者。對已經出社會的成人而言缺乏實用性,我邊讀邊在心中反駁:這招行不通的,事情沒那麼簡單,人類也沒那麼單純。

 

教我如何原諒你

作者的建議不切實際,也不合時宜,變相鼓勵當事人停留在功能失調的關係裡。她的理論部分非常粗糙,像遊戲類心理測驗,分析X型人何會有 X類舉動。對習得原諒技巧毫無助益。書裡一堆婚姻外遇、家庭失和、親子強暴之類的故事,充滿負面能量,令人很不舒服。我讀了之後,當晚就做惡夢,千萬別看這本書。 

 

故事的療癒力量

該書講解理論的方法淺顯易懂,適合拿來當作心靈自助書籍的入門。

 

 

原諒他,為什麼這麼難?

原本我預期這本書會深入探討恐懼中樞如何阻止人類原諒,並提出解決辦法,幫助深陷憎恨的人擺脫過往負面經驗的牢籠。沒想到,整本書卻像大學生的論文只講了粗略的概論。我讀完整本書最大的收獲只有:當負責「戰與逃」的蛇腦與掌管理智的大腦發生衝突時,為了求生所以戰勝的一定是蛇腦。這理論足以說明為何人類不是按照理智來行動而是優先選擇本能。這本書讓高中生當成課業的參考資料還可以,但作為一本成人讀物實在太空虛了。

 

 

愛到極致是放手

這本書的標題實在很吸引人,內頁插畫也很不錯,所以我就借來看了。它的理論乍看之下頭頭是道,奇怪的是,當我一面讀,一面深入思考之後,卻覺得它的內容空洞虛無,就像在空喊口號一樣。

 

再往後看,作者的思想好像有哪裡不對勁,直到我讀到某頁僅有幾行的短短文字後,我驚醒了。那頁的文字是什麼,我已經忘了,它的意思大概是:受苦的當事人是自作自受,是活該。看到這裡我就決定這書不用看了。身為一名心理諮商提出這種論調實在太不專業了,而且活該一詞也用得太重。我想某些人在看到那一段話時,心裡一定會有被二度傷害的感覺。我猜作者很可能就是那種會跟著別人一起搞「受害者責備」的傢伙,我真不敢相信抱有這種思想的人居然也能當心理諮商師,這行業根本就不適合她。

 

還有,她在某一段落一直提到自從她學到「臣服」……(臣服何物我忘記了)之後,在面對人際關係時更加得心應手了。我所看的心靈類諮商書籍中絕對不會告訴讀者「只要臣服xxx,你就可以得到ooo的好處」,她自身應該也病得不輕。「臣服」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奴化模式,期待有個強者去指揮、保護自己(這種心態將是人際災難的開始),顯然她身陷父系皇權封建的舊式思考模式中而不自知,還一直強調「在人際關係中有負面情緒都是自己的錯,是自己的問題,怨不了別人」。問題是,這世界上就是存在著會故意不尊重他人界線的渾球,我的權益被人侵犯,我還不能生對方的氣?簡直莫名奇妙,她以為每個人都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啊?總之,她的這種論調和300的噴子還挺像的(被噴的人不能覺得受委屈,否則就是玻璃心),枉費她還有去美國讀書,她根本就沒有學到西方文化中的諮商精華。

 

該書中還一個論點足以惹人非議,它提到:人類的行為動機都是出於自私,為了自身的生存,適度的自私是必要,但把所為行為都歸類成「自私的結果」未免太誇張了。所以,德蕾莎修女願意照顧麻瘋病患是因為她很自私?聖女貞德率領軍隊作戰保衛家園也是因為她很自私?那麼,作者寫出這本書,也是因為她自己很自私?

 

這本書給我的唯一正向收獲就是:不要指望自己能成為親人、家人的拯救者,有些時候,我們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選擇,而不是強迫他們去做「我們認為對他比較好的事」。

 

 

寬容,讓自己更好:接受不完美的心理練習

值得一讀的好書,蘇絢慧書中的某些理論似乎就是從此處轉化而來的。我覺得第一章到第九章很有幫助,但第十章之後的內容好像有點偏離主題,作者一直提到她家自痺兒的事,例如:兒子活到x歲還在褲子上解放、夫妻倆一起與薩滿進行淨化儀式,這些部分實在很多餘,感覺純粹是作者的私心,想要強力放送她家兒子的狀況,天下父母或多或少都會有炫耀小孩的心態,但這類事情只適合放在社群網站上,不適合寫進書裡,想明白「寬容」是何物的讀者,沒有心思知道這些,這部分糟蹋了她前面美好的文筆,如果她能把某些生活案例寫得更加簡單扼要,還有改掉一直拿自身經驗的例子壞習慣,這本書品質會更好。

 

將下來,我對譯者有意見。她的某些標點符號斷句位置太奇怪,讀起來都不像中文了。還有,她好像一直把 mistake 翻譯成「凸槌」,這是一本嚴肅的心理學,不是幽默笑話集,也不是搞笑文章,更不是鄉土文學,為什麼要把「凸槌」這種台語放進標準國語?出版社很奇怪,居然就這麼允許她的翻譯還印製出來,mistake 應該要翻譯成「出錯」、「犯錯」、「失誤」之類的詞才恰當,翻釋成「凸槌」會令讀者印象很差,此種用詞出現在心理學裡面太輕浮幼稚了。

 

 

一個人的療癒

後半段關於如何自我療癒的練習不實用,但前半部關於傷心與安慰的見解很不錯,社會一堆常見的慣用詞句和方法,其實都很傷人

 

 

心靈療癒自助手冊

關於有害行為的分析寫得不錯,但療癒的部分不實用。

 

說不出口的故事,最想被聽見

就只是一些個案的故事而已,不如去看周先生的故事療癒力量。

 

 

夏娃的覺醒

該書的重點只有一個:幼時受到不當對待的父母,長大之後會把這股怨念委屈發洩在孩子身上,這些孩子長大之後,也學會了父母不恰當的行為模式,而該模式會透過家族代代相傳下去。其實,群居的人類都有一個很幼稚的傾向,把自己無能處理的負面情緒發洩在他者身上,發洩對象都是「應該無法對自己構成威脅的人物」,比如:父母對小孩、丈夫對妻子、兄姊對弟妹、老闆對員工。通常他們都沒膽去找「惹怒他們的元兇」報復,倒楣的都是那些關係中的「弱勢者」。在這個惡性循環之下,結果就是人類彼此怨恨,然後某些人忍無可忍,他就會選擇會具有殺傷力或破壞性的方式進行報復。

該書理論有一個致命缺陷,試圖把成人的「惡行成因」都推給父母,但人格的養成並沒有那麼單純,幼年時期,人類的確深受家庭影響響;一旦進入學校,就開始受到同儕影響;青春期之後,同儕的影響甚鉅,有些「乖孩子」容易在這時期學壞,尤其是男孩子,他們為了得到一群男人的認同,連和朋友一起輪暴自己的女友的事都做得出來(真得有這種新聞);陷入熱戀的人,行為又容易受情人左右;除此之外,人類還會受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影響,在母系社會中成長的男人,通常會比父系社會中的男人更尊重女人的自主性。

總之,人類行為和心理的成因非常複雜,只從父母這個單一視角概括心理問題的作法非常不恰當。

 

吸引我看本書的原因是作者對創世紀故事的見解,她覺得夏娃偷吃蘋果被逐出樂園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我也來說說對此故事的看法,以下言論無意冒犯天主基督教義(勿戰),僅以小孩子看童話的方式來解讀夏娃的故事。

如果上帝不希望他們去吃果子,只要告訴他們吃下去會死翹翹不就得了?這樣兩個人絕對不可能去吃它。

我認為故事中的上帝是一個沒安全感的人,他害怕亞當夏娃拋棄自己,才想到用智慧之果測試他們的忠誠,慫恿夏娃的蛇應該也是上帝創造出來,牠是上帝派去誘惑夏娃的工具,牠一直叫別人吃,自己又不吃(一種常見的下毒手法),心機好重啊!搞不好牠自己也很好奇夏娃吃下果子會發生什麼事,在一旁等著看好戲。

蛇出任務的結果就如同上帝所害怕的一樣,夏娃禁不住誘惑,「背叛」衪了,心痛的上帝就把孩子們趕出家園了。

當然,對於夏娃、亞當出走的事情,也可以有另一種想法:那就是,夏娃心智成熟了,變得比較有主見了,不再事事聽從上帝,她要離開父母(上帝)去探索世界,而夏娃吃下智慧之果的行為就是她要踏出獨立的第一步。男人都是好色的,而且二度被甩很丟臉(這句純屬玩笑),既然夏娃要走,亞當只好跟著她著走。

以前上課時,文學老師(她是女性主義者)都說,父系版本的聖經很可惡,把夏娃塑造成害人類失去樂園的禍水女人;但在我看來,夏娃不是禍水,她是比亞當更早察覺到「自我意志」的先知,雖然她還是比不上甩掉亞當的姊姊莉莉絲,但她比亞當好太多了,亞當好遲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teno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